Tuesday, July 8, 2008

朱丁順::四季春::

朱丁順爺爺得到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真是永遠不嫌晚啊。

兩三年前放過一首他唱的「四季春」給老爸聽,爸說在他小時候,我的曾爺爺也會彈著月琴唱一樣的歌給他聽,頓時整個超親切,血脈都默默給他噴張起來。。。這是我僅僅聽過的幾首朱爺爺唱的歌中最喜歡的一首。內容大概是在講爺爺要孫子乖乖的跟他住之類的祖孫感情,平常我對這種類型還挺不熱衷的,但這首歌卻莫名的讓人感動。

之前就想寫一些福佬民謠相關的感想,剛好看到朱丁順得獎,就先打個頭陣來一篇。


朱丁順 /四季春 (山城走唱,2000,風潮唱片)

Religious Knives::It's After Dark::

由Double Leopards的夫妻檔Mike Bernstein和Maya Miller在2005年組成的Religious Knives,找來Mouthus的Nate Nelson負責打擊部份,搭配原本M&M的吉他與合成器,他們直言受到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與Goblin的影響,而呈現出來的風格的確有V.U.的影子,也有Goblin的詭祕躁烈元素(難忘Suspiria裡面扣人心弦的配樂啊),這也再次讓人見識到了新迷幻噪音擷取自6,70年代老迷幻的靈感。

此種Psyche-Noise / Drone總是討我歡心。雖然某些爆炸類Post Rock或Dream Pop團也常有大量堆疊的吉他噪音聲響,但在音質呈現的肌理表現卻大不相同,後搖那種陰鬱優美的氣息,一開始的確誘人,可是聽久了免不了有點膩,覺得太甜(但我喜歡Silver Mt. Zion,耶耶耶)。而Psyche-Noise直搗聽覺神經,剽悍,解放,無所不用其極,狂亂得理直氣壯,正中我的下懷。


不過話說回來Religious Knives是此道中噪的比較冷靜的那一類,但個人還是很鍾意他們那帶著神秘氣息的音響呈現。年初由Troubleman發行的It's After Dark中,The Street的吟唱及固定恆拍的節奏,壓著你彷如置身檀煙瀰漫中;It’s Hot中Maya的合成器音色比平常更有那卡西的感覺,是個令人愛不釋手的點,然而順著吉他及Vocal漸增爆裂,到後段似乎稍嫌無力,亦不夠縹緲,不過還是很喜歡;Noontime裡那直如嗩吶的音色運用也深深把我KO,因為之前就一直想做這樣的音樂,不過當然是要用真正的嗩吶!

Monday, June 30, 2008

::賣假仙::真芋購::

自從看過文・溫德斯的柏林天空下,免不了時時幻想投身於Crime﹢the City Solution的低靡妖縱場合,或在一票後叛客音煙中自我瓦解,而待在台北,能聽聽仙樂隊與假文藝青年俱樂部的同場亮相,已是一大享受。(這讓我想起兩年前出沒於何蔚庭的短片「呼吸」中的那個實踐學生樂團 Claire 也有類似的氣息,只是目前下落不明。。)

繼去年底看了假文藝青年俱樂部的表演,就期待能再親臨現場,終於在錯過幾次後,6∕11找了J結伴去The Wall第二度看假文青的Live,這次與他們共同演出的是台灣少數走gothic-rock路線(而非gothic-metal)的仙樂隊

對我來說這兩個團擺在一起,是一張頗受期待的list,兩組人馬在音樂風格上不盡相同,假文青走的路線廣義來說就是indie-rock(真是夠廣義的),主唱尖拔妖冶的高音,多少可以連結到像是The Cure之流(但我初次聽到時卻是想到一個紐約歌德團
The Deadfly Ensemble,話說回來該團主唱Lucas的聲線又跟Echo柏蒼有著些許相通的氣息…真是越扯越遠);仙樂隊則自承受到Bauhaus與Joy Division啟發,兩個樂團各有自己的特色,卻又在頹靡黑暗中找到一股交集,喜歡post-punk∕gothic-rock的人應該會喜歡這兩組在地樂隊。

現場氣氛雖然似乎不是很熱絡,但在將近兩小時的異色搖滾流竄中,我相當融入那片迷離的黑空場景。是夜,假文青演出七首曲目,整體來說在樂曲的架構上因應新bass手的加入而有所調整,感覺似乎更具企圖心想將編排層次擴充。另外當天PA的低頻催得較強,也使整體感覺更加綿密穩定,比較可惜的是在Roy Rhapsody中主唱及guest vocal的聲音完全被樂器蓋過,否則個人還蠻喜歡這首歌的架構。

而仙樂隊也出了些狀況,在表演到一半時鼓手因為不明原因鼓槌脫落,導致你看到酷酷的主唱露出靦腆的笑容,表演本身還是相當精采啊,主唱兼吉他手的于農,低嚎的嗓音與銳利的吉他刷弦,聲聲敲進我的心坎啊。

要說有什麼期望的話,就是希望假文青加些合音(感覺蠻好玩的),仙樂隊能有中文創作。。別無所求。。

Thursday, June 19, 2008

Diamanda Galás:Guilty!Guilty!Guilty!

「親愛」的Diamanda阿姨在今年愚人節發行的新專輯《Guilty!Guilty!Guilty!》,台灣EMI竟然有代理,想必是因為這次他翻唱了不少抒情名曲吧。。。(話說回來,動物集結也有被凹進來,請向另立X世代敬禮)實在很好奇EMI代理這些怪咖最後賣了多少張。。。在魔音女王這張睽違三年的新作裡(又是睽違…最近聽得都是隔這麼好幾年才出專輯的長江前浪),皆是收羅這幾年中Diamanda Galás在各地巡迴演唱中的曲目,大部分選錄2006年春在紐約的演出(另有兩首是在紐西蘭的Auckland)。

做為一張翻唱現場專輯,不用擔心Diamanda唱不出自己的味道,她絕對是當今世上最具原創性的女歌手之一(或許也可使說是最戲劇性最狂暴的聲音,之一),看看Autumn Leaves被她唱成什麼樣子就知道。


專輯翻唱曲目貼一下先:
8 Men and 4 Women” O. V. Wright
“Down So Low” Tracy Nelson
“Long Black Veil” Johnny Cash
“Time (Interlude)” Timi Yuro
“Autumn Leaves”
“O Death” Ralph Stanley
“Heaven Have Mercy” Edith Piaf


從新專輯第一個音開始,就是熟悉的鋼琴自彈自唱,一直很佩服Diamanda在簡單的人聲鋼琴搭配中,可以強烈的表達她的情感,將樂曲的故事性及空間感營造得如此豐富,當然啦,她的聲音如此intensive & dramatic是相對容易達到這種效果,但個人還是十分沉浸在她撕裂的聲吟中。而且想必大多數喜歡她的人就是喜歡她那天然人聲噪音的表現,有現場聽眾為憑,君不見專輯第一首“8 Men and 4 Women”,在4分30秒開始爆走20秒結束後,聽眾樂得什麼似的掌聲加喝采,簡單說,就是「爽」。就是某種情緒或壓抑被抒發,被解放,而她,Diamanda Galás,即為箇中調情高手。且她調的情不屬於矯情的範疇,相對而言比較接近殘酷劇場的表現方式(←純屬個人亂入解釋),最主要還是因為她是誠懇的在表現他的創作,包括她長期關心及致力的愛滋病及弱勢族群議題。

專輯中Diamanda個人最愛的一首“Heaven Have Mercy”,的確很美,其中始使用的“警報聲”,並沒有讓人覺得多驚喜,但第一聲siren悠揚的出來時,卻讓我有一股莫名的「悲憫」感 油然而生,端的是美妙異常,但也許之後使用的有點刻意,也稍微減少了這個「專輯中的第五種聲音」(註)的強度,所以一加一減之後,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總之,聽完一輪後,覺得這張新專輯並沒有讓人失望,雖然相較以往的風格沒有什麼變化,但久沒聽到還是覺得很欣慰。而有一件十分掃興的事,乃是身為一個聽得懂閩南語的台灣同胞的原罪,因為在O Death這首歌中好幾次Diamanda的發音聽起來很像閩南語的三字經,整個就是讓我分心,完全脫離他的聲音世界(從殘酷劇場變成史詩劇場了…)。而且那幾聲偽髒話並不是原曲中的歌詞,而是Diamanda自己嚎叫(ululate)出來的。一開始聽到嚇了一跳,可大腦語言區又無法控制的去做聯想,只好多聽幾次習慣。

註:「專輯中的第五種聲音」,由本人"不負責"提出:五種聲音分別為女聲、鋼琴聲、觀眾聲、無聲以及文中所述的警報聲。




Friday, May 2, 2008

Bauhaus - Go Away White

1998年,傳奇哥德搖滾樂隊"Bauhaus"自1983年宣布解散後相隔15年又再重組,卻在10年後的2008年三月才推出首張錄音室作品,而就在新碟問世前,樂隊成員又宣告這將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旋即在一片驚愕中再度解散。

"Bauhaus",這個除了指稱二十世紀初期德國建築工業設計學院及其所帶領的冷峻簡約的實用機械風潮之外,更令搖滾樂迷所熟悉的是在二十世紀70年代末崛起於英國的後龐克樂隊;同時,所謂的"哥德搖滾"這個辭彙亦由他們身上發跡。隨著他們的單曲"Bela Lugosi's Dead"出現,Bauhaus逐漸打響知名度。順帶一提,Bela Lugosi何許人也?就是1920年代末因為扮演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太像而聲名大噪的男演員。話說回來,Bauhausa馬上被品味獨到著稱的英國獨立名廠4AD簽下,於1980年發行個人最喜歡的一張他們的專輯"In the Flat Field"。之後Bauhaus更逐年推出"Mask"(1981)、"The Sky's Gone Out"(1982)、"Burning from the Inside"(1983),三張錄音室作品,皆有不錯的商業成績,尤以Mask一度攻上UK Charts #30。

1983年夏天解散後的Bauhaus團員,則持續的有個人活動及計劃,Daniel Ash(GT)、David J(Bass)與Kevin Haskins(Drums)三人亦在1984組成"Love and Rockets",朝向更多元化的音樂之路發展。中間風風雨雨甚多,暫且不提。還是說回來他們的新專輯吧!

Bauhaus自98年重組後便不斷巡迴演出,當然也在旅途中累積了不少創作,於是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醞釀許久的"Go Away White"。

這張新作可說頗為動聽,整體依舊保留了濃濃的哥德風味,卻又有別於早期的粗糙質感,在音樂張力上仍頗有強度,更可見歲月累積的技巧與編曲質量。雖然開場的" Too Much 21st Century"的Bass聲線十分不像Bauhaus,兼且十分耳熟(現在我還在想到底是像極哪首歌),但仍不失一首記憶度高的主打歌架式,簡單唱出對於新世紀過多進步的厭倦,我們不能忘了儘管Bauhaus基本上是個另類樂團,卻也總是排行榜上的常客(雖然是25年前的…)。

而在歌詞中直指專輯名稱"Go Away White"的"Black Stone Heart"應可說是整張專輯的靈魂,亦清楚的揭示了Bauhaus一貫的陰暗哥德美學。
Daniel Ash的吉他依舊犀利,在"The Dog's a Vapour"及"Undone"中皆有突出的表現及運用,"The Dog's a Vapour"中Ash的吉他與聽起來像Sax模仿的狗吠狼嗥相互交疊對話,令人血脈噴張;而"Undone"的合成器音色則多少讓人嗅到一些Joy Division的味道。

而在聽完整張專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流暢的" Too Much 21st Century",也不是力道兇猛的" Endless Summer of the Damned",而是那緩裂嘶吟的"Saved",整個蒼涼到不行,低壓到使人虛脫,尤其中段(應該是)Bass手 David J貫奏的薩克斯風潛流竄動恰到好處,後段的低頻聲線亦十分精采,Peter Murphy用盡氣力卻唱出低調的掏心掏肺,也讓人不自覺捲入歌曲的深淵中,特別是他最後一字一字緩緩吐出的Saved, Saved, Saved…。

接在"Saved"之後的"Mirror Remains"則在開頭或多或少緩和了一些深沉,在曲目銜接上顯得頗有用心,而此曲的鋼琴及取樣聲效緊密配合,搭配Ash令人抓狂的尖銳吉他,亦是另一首佳作,有趣的是,Peter Murphy在裡面唱到咳嗽,頗令人想笑又覺得有點陰~還沒細看歌詞,也許有什麼其他意義吧?

專輯最後在"Zikir"神秘綿寞的低吟聲中,漸漸的散去…漸漸的消失…很容易渾然不覺50分鐘已到此為止,頗有高手煞車豪不顛簸之感!

對於這張專輯,你可以說是一張回歸大碟,也可以視其為褪去舊殼的嶄新呈現,當然也可以將它當作樂隊閉門大作好好收藏,總而言之,就是要等唱片進貨後荷包失血就對了!


最後獻上一首曲式相對流暢的中板搖滾"She's in Parties"(from 4th Album :Burning from the Inside),裡面的Peter Murphy不由讓人想到日後Suede的Brett Anderson。




Thursday, April 24, 2008

Portishead - Third


相隔十年終於再次推出專輯的Portishead,還是一樣膠著,一樣妖魅。

十年多前Trip-Hop這種新興樂風對樂壇投下震撼彈,迅速爆發,煙霧瀰漫,卻也在轉眼間消散,更廣泛的融入整個流行樂界。

對於當初公認的Trip-Hop鐵三角中,風格最鮮明(至少是最幽闇的)的當屬Portishead。他們慣於將華麗緩重的節拍、暗沉電氣聲響、低氣壓的辭藻以及女巫般的天籟,完美交融在一起,讓你一聽就知道是他們。而你也絕對不會忘記在經典曲目"Glory Box"MV中,Beth Gibbons雌雄莫辨的精采演出。得有這樣出色的一位女主唱,標誌了整個樂團的靈魂。相較於 Massive Attack Tricky使用與歌手合作的模式,Portishead則更強烈的維持了由Vocal所引領出來的幻黑風采。

即將在4/28發行的新專輯”Third”已在電台播放,討論之聲亦不少。個人在聽過一遍之後(別問我哪來的專輯),還蠻慶幸樂團還是保留了大部分原本的韻味,沒有偏離我們認識的Portishead太多,但仔細一聽,又可以感覺到諸多,Beth Gibbons在兩千年後把玩的較為實驗黑暗民謠的風格,已溫柔的滲透至如今的Portishead。在節奏的鋪排上亦較為多元,開場曲" Silence"逃亡般的鼓點、"We Carry On"的急促、"Machine Gun"" Small"的肅殺,都讓人印像深刻。再加上幾首更偏向電氣緩飆的曲子,似乎這張專輯也可放入晚近獨立搖滾的脈絡中去看。

總之,今年很高興能看到Portishead的複出,而身為一個樂迷,只要好好享受他們所帶來這50分鐘的陰微幽暗光怪陸離,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2007年Portishead復出ATP Live的 " Machine Gun"

Tuesday, April 22, 2008

John Cooper Clarke


五月,
Anton Corbijn 拍攝的關於 Ian Curtis 與 Joy Division 的電影 " Control " 終於要上院線了。為了應個景,來聊聊關於這部片的音樂,但不是談到爛的Joy Division,而是那個相信看過這部片的人都印象深刻,在 Joy Division 首次現場演出時,fucking nonstop開場的那位怪叔叔。

由於片中沒有說明那位老兄是誰,上網找也茫茫然,只能從影片中那場演出的海報上依稀看到的關鍵字查詢,終於查到關於這位 fucking good 老兄的資料。

沒錯,如同篇名,他就叫做 John Cooper Clarke,是個龐客詩人,在七零年代末期,幫許多團體的現場演出做開場,包括 Sex Pistols 和 the Buzzcocks,那一身黑衣
墨鏡和野公雞似的亂髮就是他的招牌,他簽在大廠 epic下,但據說專輯賣得很慘( 難怪他要一直訐譙 )。1980年的 "Snap, Crackle and Bop " 應該算是他的代表作, " Control "裡那首一直 fuck 的 " Evidently Chickentown "亦收錄在這張專輯裡,不過是加了合成器backing的版本,個人比較偏好完全獨白的呈現,更為純粹,更加震攝。

"Snap, Crackle and Bop " 裡另一首 " Beasley Street "的編曲就好聽多了,是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首歌,下面這個現場版較專輯版少了些肅殺氣氛,多了點藍調搖滾地味道,還是很好聽。



Monday, April 21, 2008

Jean-François Pauvros - Le Grand Amour

從來我對音樂有療傷這項功能感到茫然,直到遇見這張專輯。

光看封面應該很難體會我第一句話。然而,是的,人不可貌相,專輯封面也不一定要漂亮。這張1985年由Jean-François Pauvros與Ted Milton、Arto Lindsay、Terry Day合作的 "La Grand Amour",在台灣應該幾乎沒有什麼人聽,能遇見這張專輯還得感謝不知名的強大誠品進貨人員,把它放在試聽機上,才有這個緣份讓我撿到寶。

專輯裡大概可粗分為三類歌,簡單小品、神經質人聲、吉他薩克斯風實驗噪音類。第一次聽就深深的被打動,Pauvros那質樸的歌喉特別使我沒有招架力,總覺得好像受到什麼委屈然後瘋了似的向你娓娓吐露他的心事,可憐又可愛,在"Cri De Coeur"與"Philippine"兩首尤其表現的淋漓盡致。Cri De Coeur按照牛津法英辭典的解釋是"當你在危急時忽然接受到別人幫助的那股想哭的衝動"(法文真棒,連這種形容詞都有),歌曲其實就是一個失戀的人重複的唱著關於哭泣這回事,很簡單,很cliche的英文歌詞,卻有著莫名的感染力。"Philippine"則美到讓人落淚,有阿飛正傳的味道,幾個和弦的轉承更是搔到內心脆弱的癢處,以一種平和又拉鋸的姿態觸動著你,每聽一次都要低迴不已。

另外幾首像"Chante Nix"、"The Other Side"就是四個男人在那邊發出一些怪聲音,也不像人聲實驗,就是說著一些不連貫沒有意義的字句,聽起來有點像瘋人院裡三五好友聚會的感覺。也許是我對瘋子有一股獨特的情懷,也因此在聽到這些稀奇古怪的人聲及音響時,無可名狀的投入到其中。其他幾首較為實驗性的jam也十分合我的脾胃。"Alors"中Ted Milton的Sox則另有一股悱惻難眠的韻味。

基本上這不是一張有什麼突破,多驚世駭俗多偉大的專輯,但總是很奇怪的讓我邊聽邊想起小時候的夜晚,摻雜一種陳舊的氣氛卻又有著家的安全感,配上一開始覺得很難看的封面,反而有一種退回到原初的溫馨。我想我一直是以很偏門的角度在欣賞這張專輯。

J. F.Pauvros 與河端一的現場

看看網路上關於Jean-François Pauvros 的資料,中文實在少之又少,英文資訊也不多,只大概窺看出他在法國的前衛吉它噪音系譜裡打滾,然後也把玩過不少比較流行通俗的曲子。曾經跟灰野敬二、河端一等日本前衛噪音界名人合作,也與紐約前衛掛有一些交集,包括Elliot Sharp、Rhys Chatam...。專輯中另外三位合作的樂手也是各有來頭的人物啊,像Arto Lindsay是著名的No Wave大團 DNA的吉他手,這張1985年發行時DNA已解散三年,Lindsay後來就慢慢偏向南美風情的吉他世界去了。Ted Milton是前新浪潮樂隊Blurt的靈魂人物,以Sox/Vocal發聲的有趣音樂家。

總之呢,也許因為都是法文,所以無法太熟,也就不想太認識,反而得到一種距離感,足以讓我繼續曲解他的音樂,繼續沉浸在幻夢的假象裡。

乘著失意去流浪:再寫Nick Cave 新專輯


專輯宣傳短片 最終篇 Can You feel the Spirit,看看老男人的笑點



三月初深夜朦朧的地下室唱片行,乍見”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的新專輯,著實令人高興。雖然對於博大精深的Nick Cave,並不能說真的十分了解,但他那一貫深沉黑暗的歌詞與充滿驚奇的音樂力道,卻讓人不得不喜歡他。當你在一堆五彩繽紛的唱片中發現這張Nick Cave跨過與Bad Seeds合作的第十四個年頭所推出暌違四年的第十四張專輯,呼!怎能不讓人興奮!

Short Story

我想還是稍微先聊聊關於這個樂隊的二三事吧。說起”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這個響亮的名頭,馬上讓人聯想到Nick Cave深沉乾厚的歌喉,一闋又一闋哥德式(Gothic)的血腥、死亡、絕望、哀慟,同時亦美麗動人的歌曲。其歌詞多取材自聖經及一些神怪故事,或許有些人對他並不熟悉,但大多數喜愛搖滾樂的歌迷,不會錯過與這位歌德王子認識的機會。


Nick Cave來自澳洲一個信仰英國國教的保守家庭,儘管如此,他卻菸酒吸毒性騷擾樣樣來,但同時也是個文思泉湧,細膩敏感的少年。他與朋友組成一個樂隊” Boys Next Door (鄰家男孩)”,當時他們同時受到英國龐客樂(Post Punk)及美國草根藍調所影響,再揉合他們對於生命的質疑與憤怒,呈現出一股新的音樂氣息。在這個時期的樂隊成員中即已臥虎藏龍,包括長期與Nick Cave合作的音樂奇葩Mick Harvey、後來另組傳奇樂隊” These Immortal Souls” 的詭奇天才吉他手Rowland S. Howard,還有詞意深邃同時也是Nick Cave謬思女神的Anita Lane


1980年,他們舉團牽至英國發展,接著重組為後龐客音景中十分重要的一支樂隊” The Birthday Party”,期間樂團團員來來去去,在歷經動盪混亂的3年倫敦生活後,他在柏林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包括後來與他長期合作的吉他手,來自工業噪音名團” Einstürzende Neubauten (新建築倒塌)” 的靈魂人物Blixa Bargeld。接著,在風格特異的貝斯手Barry Adamson加入後,於1984年組成了”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時至今日,期間雖歷經團員更替,壞種子始終是世界上最好的搖滾樂團之一,每個樂手都有傑出的個人風格,卻又與Nick Cave的哥德情懷搭配的絲絲入扣,從龐客、No Wave、民謠、福音到藍調,皆能以一貫的暗黑風格整合起來,可說是當今兼具原創性與技巧的頂級樂隊。


這中間值得一提的是,Nick cave的澳洲同鄉,著名後搖滾(Post Rock)樂隊”The Dirty Three”的重要人物,小提琴手Warren Ellis`96年大賣的專輯Murder Ballads中加入合作的行列,替樂隊增加更多音色上的可能性,而他原屬的” Dirty Three” 亦曾多次來台表演,在本地也頗具知名度。而那張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的Murder Ballads中最紅的一首歌,莫過於與凱莉米洛(Kylie Minogue)合唱的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優美朦朧琅琅上口的三拍子節奏,在當年排行榜上有不錯的成績(澳洲2、英國11)


New Album

Nick Cave至今出道超過30年,演過電影,出過小說,也已結過兩次婚,生了三個孩子,進入人生後半階段的他,在去年50歲以”Grinderman”名義發行同名專輯,有許多人都猜測他是否要結束the Bad Seeds的計畫,但在今年初春,緊鑼密鼓推出這張與老搭檔的新作Dig, Lazarus, Dig!!! ,則讓眾人鬆了口氣之餘又頗感驚喜,甫推出便衝上英國排行榜第四名,成績更勝96年的Murder Ballads


另外,此張專輯的宣傳也更為大膽幽默,一連串拍攝七支戲謔式的惡搞黑白短片,由Nick Cave演出靈媒的角色,玩弄各式戲法唬嚨團員扮演的無知民眾,令人捧腹,而Mute亦將系列短片置放於Youtube上供人觀看,有興趣者可以打關鍵字搜尋!


而在整體音樂風格上,比起以往更偏向美式搖滾些(與去年的Grinderman有點類似),加重貝斯的聲線及搖滾的節奏,其一貫的頹廢哥德氣息雖因此打了點折扣,然取而代之以較為世故的老練姿態,仍使本作具有一定的聆聽度。專輯曲目編排流暢,每首作品之間亦達到互相協調的平衡感,整體性十足,老當益壯的搖滾力道不輸Iggy Pop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的製作部分,Nick Cave 請來上一張佳評如潮的雙CD大碟《 Abattoir Blues / The Lyre of Orpheus(憂傷屠宰場 / 奧菲士的豎琴)錄音師,同時也是知名製作人Nick Launay 共同製作混音。此君可說是Post Punk的重要幕後推手,曾經在Martin Hanett(英國後龐客樂風的金牌製作人)製作Buzzcocks擔任助理製作。從早期Kate BushTalking HeadsSilver Chair及至近期的Arcade Fire等另翼搖滾大團都有合作經驗。事實上,Nick Cave早在The Birthday Party時期就曾與他有過接觸(Blast Off From The Junkyard LP)。而的確,整張專輯的錄音及製作多少有前作的影子,但那又如何,好聽就好!

Songs Review

開場第一首歌,也是專輯同名曲《Dig, Lazaurs, Dig !!!》,以明快的節奏及強烈的吉他揭開充滿活力的序幕,配上Nick Cave招牌說唱式歌詞,還是很有韻味。拉撒路( Lazarus )便是聖經中耶穌顯現神績使其死而復生的人(約翰福音111-45)Nick Cave在這裡延續建構了拉撒路復活之後的可能,並將他置放在70年代的紐約,重度荒亂一世,並且仍無奈的終歸一死。


此曲中除了拉撒路的主題,Nick更將偉大的魔術師逃脫師胡迪尼 ( Harry Houdini, 18741926 ) 給牽扯進來,因為他曾經揭穿許多號稱可與死人打交道的靈媒伎倆(只要看過日劇《圈套》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吧!),而在這裡胡迪尼便與拉撒路的復活添上一層微妙的連結。然而更妙的是,曲中用來指涉拉撒路的主角Larry最近幫胡迪尼寫傳記的Larry Sloman同名( 專輯歌詞本中已註明此曲是「For Larry Sloman」),這位老兄對於胡迪尼的離奇死亡提出新的見解,認為其可能是因揭發通靈者做假,招致怨恨被下毒致死,而非以往咸認在私下表演魔術時腹部遭突襲至感染腹膜炎身亡。


專輯其他歌曲亦多采多姿,《Today's Lesson》中講到有關夢與睡魔的故事,顛覆安徒生童話中那個愛護小孩的睡魔―Mr. Sandman的形象,延續Lazaurs復活後一生悲劇的主題,這種騙騙小孩的美夢在長大接觸了現實社會後,是否成為殘酷的反射?《Moonland》敘述一個茫然跟著其他車輛的失意者,醞釀出一種詭譎荒蕪的落寞感,簡潔而深刻!


Albert Goes West》則玩起復古的華麗搖滾(Glam Rock),但總覺得有點了無新意,是個人比較不喜歡的一首。We Call Upon The Author》中,Nick Cave狂亂的質疑一切,卻又真實有力,是整張專輯中最具侵略性的一首歌; Hold On To Yourself 》中Warren Ellis叫人如痴如醉的提琴聲,引領我們偷窺一個苦悶者幻境般的漫漫長夜,迷濛有如一千零一夜的神秘面紗。


Jesus of the Moon 》則是在專輯側標上宣示「堪稱全碟最美麗動人的一刻」,基本上我沒有異議,這首宛如公路愛情電影的曲子,把愛情的傷痛及失意刻畫的令人心碎。專輯最後結束在輕快流暢的《More News From Nowhere》,或多或少給予聽者一種圓滿的平衡感,長達七分鐘一再重複迴旋的曲式,應該是想營造一種Keep Running的延續感,也讓人開始期待他的下一張專輯了。


要聽懂Nick Cave的歌有一定難度,除了對諸多西方典故有所了解,也需要文學性的想像力,聽完整張專輯雖然還有許多難以捉摸的地方,卻也是一趟令人驚喜的閱讀旅程。更何況,在大部分情況下,即使單就音樂的部份聆聽,亦能受到其中強烈張力的拉扯,產生共鳴與狂喜,我想這就是好的音樂吧!

Tuesday, March 18, 2008

Anita Lane 女孩世界




Anita Lane這首The World's A Girl實在太美!
前天心血來潮搜尋至MV,竟也如此動人。
黑白攝影的魔力,把熱天如浪潮包裹,
既幻夢又寫實。
弦樂一聽便知出自Warren Ellis不羈的天才。
這樣膠著浪漫的波浮,彷如夏日酒精與花粉的氣味。
(註 MV拍攝於1994年摩洛哥的
Essaouira)

Anita Lane與Nick Cave分分合合,
卻與Mick Harvey維持長久的合作關係,
委實令人思之感懷。
這樣也好,
Anita更能發揮自己異於Nick Cave更纖柔細膩的一面
也能擺脫某種心理上的陰影,對兩個人都是好的吧。

想想Michael Gira 與 Jarbo
也是有著這樣互為創作靈感的男女關係,
而且又各執80年代初英美的地下黑暗大團,曲風也類似 ...
亦更增添一些話題。

這首
The World's A Girl
原收錄在1993年的Dirty Pearl
'95年她以這首歌為題出了張EP
裡面另有兩首她與Nick Cave合唱的美麗曲子,
包括一首翻唱自法國酒糟老情聖
Serge Gainsbourg
與他妻子 Jane Birkin合唱的I Love You....Nor Do I
亦讓我聽的情緒澎湃....

1993Dirty Pearl



1995The World's A Girl

Monday, March 17, 2008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 Dig,Lazarus,Dig!!!

Dig,Lazarus,Dig!!!

聽了一陣子,終於還是買了,
雖然這不會是Nick Cave專輯裡我最喜歡
但還是一張聆聽度高的大碟。

怎麼說,覺得好像變得比較美國了?那麼以前呢?應該是歐陸感吧 XD

也許專輯封面設計成這樣也是一個原因。(不懂為什麼設計成這樣)

繼去年Nick Cave重拾吉他,與幾個老壞種子團員以Grinderman為團名,發行同名專輯面世,
緊接著再今年三月推出這張他與Bad Seeds合作的第14張專輯。

這張專輯的製作部分,Nick請來Bad Seeds上一張大獲好評的雙CD專輯Abattoir Blues / The Lyre of Orpheus的錄音師,同時也是知名製作人Nick Launay共同製作混音。這位仁兄可說是Post Punk的重要幕後推手,曾經在Martin Hanett製作Buzzcocks擔任助理製作。之前早期與Kate Bush 和 Talking Heads到Silver Chair及至近期的Arcade Fire等另翼搖滾大咖都有合作經驗。事實上,Nick Cave早在Birthday Party時期就曾與他有過合作經驗(Blast Off From The Junkyard LP)。而的確,整張專輯的錄音及製作都與前作Abattoir Blues / The Lyre of Orpheus類似。

總而言之,能看到Nick Cave和壞種子又出現,實在是令人欣喜的一件事,雖然現在沒有Blixa但是多了個新科大鬍子琴聖 Warren(之前個人狂愛的Dirty Three小提琴手),也有另一種令人驚喜之處啊!(有關Warren Ellis的大鬍子著實嚇了我一跳,Nick Launay在製作過程中如是說:All I can say is... that Warren's Beard is out of control and he has THINGS living in it, Jim's Beard is fantastic!, Nick's Mustache is worthy of a mexican porn star. 看來整個樂團被某種異質星生物寄生了(狂笑))

先在這裡打斷,好像講了一堆八卦,等激情的愛台灣大選完會再把更詳細的資料以及感想寫上來。(有可能會拿去投稿吧)所以先打住。


最後免不了還是把連結附上來
Dig,Lazarus,Dig!!!專輯網站
Nick Cave Online
製作人Nick Launay官方網站

Friday, March 14, 2008

Einstürzende Neubauten



傳奇樂團還是很需要錢的!
不過這支拉贊助的影片還真是怎麼說呢?別出心裁?
看到幾個中年男人在後面不太靈活的搖擺(有德國味就是了)
一開始覺得蠻好笑的,後來又覺得有點可憐
不過整體來說蠻cute的
兩米長人Hacke看起來有點阿部寬的感覺說。
話說回來,不看影片不專心聽英文內容
還真就是一首兩分鐘的小品
可以放到專輯當隱藏bonus

最後鐵片稀哩嘩啦掉下來有震撼到
很悲壯呢!
拍攝角度還蠻特別的,
掐頭掐尾的
的確有一種拮据感,
鐵片落一地之後,
裝鐵片的白板在鏡頭上看起來剛好把後面團員的頭給卡掉
有種意外的驚悚效果 @@

EN在去年10月下旬發了新專輯
Alles Wieder Offen
幾首歌曲又偷了些鐵條回來
雖仍保留晚期較為溫和的風格
但折衷加入了些素有的再利用金屬聲響
還不錯聽啦

Last FM這種好地方雖然有整張試聽
但如果有CD還是一定要買的啦




四月1日愚人節是EN的創團日,整個四到五月都在巡迴演出
有機會真想去看(雖然如果可以看十幾年前的會更爽)

EN官網

亞馬遜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