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封面應該很難體會我第一句話。然而,是的,人不可貌相,專輯封面也不一定要漂亮。這張1985年由Jean-François Pauvros
專輯裡大概可粗分為三類歌,簡單小品、神經質人聲、吉他薩克斯風實驗噪音類。第一次聽就深深的被打動,Pauvros那質樸的歌喉特別使我沒有招架力,總覺得好像受到什麼委屈然後瘋了似的向你娓娓吐露他的心事,可憐又可愛,在"Cri De Coeur"與"Philippine"兩首尤其表現的淋漓盡致。Cri De Coeur按照牛津法英辭典的解釋是"當你在危急時忽然接受到別人幫助的那股想哭的衝動"(法文真棒,連這種形容詞都有),歌曲其實就是一個失戀的人重複的唱著關於哭泣這回事,很簡單,很cliche的英文歌詞,卻有著莫名的感染力。"Philippine"則美到讓人落淚,有阿飛正傳的味道,幾個和弦的轉承更是搔到內心脆弱的癢處,以一種平和又拉鋸的姿態觸動著你,每聽一次都要低迴不已。
另外幾首像"Chante Nix"、"The Other Side"就是四個男人在那邊發出一些怪聲音,也不像人聲實驗,就是說著一些不連貫沒有意義的字句,聽起來有點像瘋人院裡三五好友聚會的感覺。也許是我對瘋子有一股獨特的情懷,也因此在聽到這些稀奇古怪的人聲及音響時,無可名狀的投入到其中。其他幾首較為實驗性的jam也十分合我的脾胃。"Alors"中Ted Milton的Sox則另有一股悱惻難眠的韻味。
基本上這不是一張有什麼突破,多驚世駭俗多偉大的專輯,但總是很奇怪的讓我邊聽邊想起小時候的夜晚,摻雜一種陳舊的氣氛卻又有著家的安全感,配上一開始覺得很難看的封面,反而有一種退回到原初的溫馨。我想我一直是以很偏門的角度在欣賞這張專輯。
看看網路上關於Jean-François Pauvros 的資料,中文實在少之又少,英文資訊也不多,只大概窺看出他在法國的前衛吉它噪音系譜裡打滾,然後也把玩過不少比較流行通俗的曲子。曾經跟灰野敬二、河端一等日本前衛噪音界名人合作,也與紐約前衛掛有一些交集,包括Elliot Sharp、Rhys Chatam...。專輯中另外三位合作的樂手也是各有來頭的人物啊,像Arto Lindsay是著名的No Wave大團 DNA的吉他手,這張1985年發行時DNA已解散三年,Lindsay後來就慢慢偏向南美風情的吉他世界去了。Ted Milton是前新浪潮樂隊Blurt的靈魂人物,以Sox/Vocal發聲的有趣音樂家。
總之呢,也許因為都是法文,所以無法太熟,也就不想太認識,反而得到一種距離感,足以讓我繼續曲解他的音樂,繼續沉浸在幻夢的假象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