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 2008

Bauhaus - Go Away White

1998年,傳奇哥德搖滾樂隊"Bauhaus"自1983年宣布解散後相隔15年又再重組,卻在10年後的2008年三月才推出首張錄音室作品,而就在新碟問世前,樂隊成員又宣告這將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旋即在一片驚愕中再度解散。

"Bauhaus",這個除了指稱二十世紀初期德國建築工業設計學院及其所帶領的冷峻簡約的實用機械風潮之外,更令搖滾樂迷所熟悉的是在二十世紀70年代末崛起於英國的後龐克樂隊;同時,所謂的"哥德搖滾"這個辭彙亦由他們身上發跡。隨著他們的單曲"Bela Lugosi's Dead"出現,Bauhaus逐漸打響知名度。順帶一提,Bela Lugosi何許人也?就是1920年代末因為扮演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太像而聲名大噪的男演員。話說回來,Bauhausa馬上被品味獨到著稱的英國獨立名廠4AD簽下,於1980年發行個人最喜歡的一張他們的專輯"In the Flat Field"。之後Bauhaus更逐年推出"Mask"(1981)、"The Sky's Gone Out"(1982)、"Burning from the Inside"(1983),三張錄音室作品,皆有不錯的商業成績,尤以Mask一度攻上UK Charts #30。

1983年夏天解散後的Bauhaus團員,則持續的有個人活動及計劃,Daniel Ash(GT)、David J(Bass)與Kevin Haskins(Drums)三人亦在1984組成"Love and Rockets",朝向更多元化的音樂之路發展。中間風風雨雨甚多,暫且不提。還是說回來他們的新專輯吧!

Bauhaus自98年重組後便不斷巡迴演出,當然也在旅途中累積了不少創作,於是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醞釀許久的"Go Away White"。

這張新作可說頗為動聽,整體依舊保留了濃濃的哥德風味,卻又有別於早期的粗糙質感,在音樂張力上仍頗有強度,更可見歲月累積的技巧與編曲質量。雖然開場的" Too Much 21st Century"的Bass聲線十分不像Bauhaus,兼且十分耳熟(現在我還在想到底是像極哪首歌),但仍不失一首記憶度高的主打歌架式,簡單唱出對於新世紀過多進步的厭倦,我們不能忘了儘管Bauhaus基本上是個另類樂團,卻也總是排行榜上的常客(雖然是25年前的…)。

而在歌詞中直指專輯名稱"Go Away White"的"Black Stone Heart"應可說是整張專輯的靈魂,亦清楚的揭示了Bauhaus一貫的陰暗哥德美學。
Daniel Ash的吉他依舊犀利,在"The Dog's a Vapour"及"Undone"中皆有突出的表現及運用,"The Dog's a Vapour"中Ash的吉他與聽起來像Sax模仿的狗吠狼嗥相互交疊對話,令人血脈噴張;而"Undone"的合成器音色則多少讓人嗅到一些Joy Division的味道。

而在聽完整張專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流暢的" Too Much 21st Century",也不是力道兇猛的" Endless Summer of the Damned",而是那緩裂嘶吟的"Saved",整個蒼涼到不行,低壓到使人虛脫,尤其中段(應該是)Bass手 David J貫奏的薩克斯風潛流竄動恰到好處,後段的低頻聲線亦十分精采,Peter Murphy用盡氣力卻唱出低調的掏心掏肺,也讓人不自覺捲入歌曲的深淵中,特別是他最後一字一字緩緩吐出的Saved, Saved, Saved…。

接在"Saved"之後的"Mirror Remains"則在開頭或多或少緩和了一些深沉,在曲目銜接上顯得頗有用心,而此曲的鋼琴及取樣聲效緊密配合,搭配Ash令人抓狂的尖銳吉他,亦是另一首佳作,有趣的是,Peter Murphy在裡面唱到咳嗽,頗令人想笑又覺得有點陰~還沒細看歌詞,也許有什麼其他意義吧?

專輯最後在"Zikir"神秘綿寞的低吟聲中,漸漸的散去…漸漸的消失…很容易渾然不覺50分鐘已到此為止,頗有高手煞車豪不顛簸之感!

對於這張專輯,你可以說是一張回歸大碟,也可以視其為褪去舊殼的嶄新呈現,當然也可以將它當作樂隊閉門大作好好收藏,總而言之,就是要等唱片進貨後荷包失血就對了!


最後獻上一首曲式相對流暢的中板搖滾"She's in Parties"(from 4th Album :Burning from the Inside),裡面的Peter Murphy不由讓人想到日後Suede的Brett Anderso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