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4, 2008

Portishead - Third


相隔十年終於再次推出專輯的Portishead,還是一樣膠著,一樣妖魅。

十年多前Trip-Hop這種新興樂風對樂壇投下震撼彈,迅速爆發,煙霧瀰漫,卻也在轉眼間消散,更廣泛的融入整個流行樂界。

對於當初公認的Trip-Hop鐵三角中,風格最鮮明(至少是最幽闇的)的當屬Portishead。他們慣於將華麗緩重的節拍、暗沉電氣聲響、低氣壓的辭藻以及女巫般的天籟,完美交融在一起,讓你一聽就知道是他們。而你也絕對不會忘記在經典曲目"Glory Box"MV中,Beth Gibbons雌雄莫辨的精采演出。得有這樣出色的一位女主唱,標誌了整個樂團的靈魂。相較於 Massive Attack Tricky使用與歌手合作的模式,Portishead則更強烈的維持了由Vocal所引領出來的幻黑風采。

即將在4/28發行的新專輯”Third”已在電台播放,討論之聲亦不少。個人在聽過一遍之後(別問我哪來的專輯),還蠻慶幸樂團還是保留了大部分原本的韻味,沒有偏離我們認識的Portishead太多,但仔細一聽,又可以感覺到諸多,Beth Gibbons在兩千年後把玩的較為實驗黑暗民謠的風格,已溫柔的滲透至如今的Portishead。在節奏的鋪排上亦較為多元,開場曲" Silence"逃亡般的鼓點、"We Carry On"的急促、"Machine Gun"" Small"的肅殺,都讓人印像深刻。再加上幾首更偏向電氣緩飆的曲子,似乎這張專輯也可放入晚近獨立搖滾的脈絡中去看。

總之,今年很高興能看到Portishead的複出,而身為一個樂迷,只要好好享受他們所帶來這50分鐘的陰微幽暗光怪陸離,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2007年Portishead復出ATP Live的 " Machine Gun"

Tuesday, April 22, 2008

John Cooper Clarke


五月,
Anton Corbijn 拍攝的關於 Ian Curtis 與 Joy Division 的電影 " Control " 終於要上院線了。為了應個景,來聊聊關於這部片的音樂,但不是談到爛的Joy Division,而是那個相信看過這部片的人都印象深刻,在 Joy Division 首次現場演出時,fucking nonstop開場的那位怪叔叔。

由於片中沒有說明那位老兄是誰,上網找也茫茫然,只能從影片中那場演出的海報上依稀看到的關鍵字查詢,終於查到關於這位 fucking good 老兄的資料。

沒錯,如同篇名,他就叫做 John Cooper Clarke,是個龐客詩人,在七零年代末期,幫許多團體的現場演出做開場,包括 Sex Pistols 和 the Buzzcocks,那一身黑衣
墨鏡和野公雞似的亂髮就是他的招牌,他簽在大廠 epic下,但據說專輯賣得很慘( 難怪他要一直訐譙 )。1980年的 "Snap, Crackle and Bop " 應該算是他的代表作, " Control "裡那首一直 fuck 的 " Evidently Chickentown "亦收錄在這張專輯裡,不過是加了合成器backing的版本,個人比較偏好完全獨白的呈現,更為純粹,更加震攝。

"Snap, Crackle and Bop " 裡另一首 " Beasley Street "的編曲就好聽多了,是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首歌,下面這個現場版較專輯版少了些肅殺氣氛,多了點藍調搖滾地味道,還是很好聽。



Monday, April 21, 2008

Jean-François Pauvros - Le Grand Amour

從來我對音樂有療傷這項功能感到茫然,直到遇見這張專輯。

光看封面應該很難體會我第一句話。然而,是的,人不可貌相,專輯封面也不一定要漂亮。這張1985年由Jean-François Pauvros與Ted Milton、Arto Lindsay、Terry Day合作的 "La Grand Amour",在台灣應該幾乎沒有什麼人聽,能遇見這張專輯還得感謝不知名的強大誠品進貨人員,把它放在試聽機上,才有這個緣份讓我撿到寶。

專輯裡大概可粗分為三類歌,簡單小品、神經質人聲、吉他薩克斯風實驗噪音類。第一次聽就深深的被打動,Pauvros那質樸的歌喉特別使我沒有招架力,總覺得好像受到什麼委屈然後瘋了似的向你娓娓吐露他的心事,可憐又可愛,在"Cri De Coeur"與"Philippine"兩首尤其表現的淋漓盡致。Cri De Coeur按照牛津法英辭典的解釋是"當你在危急時忽然接受到別人幫助的那股想哭的衝動"(法文真棒,連這種形容詞都有),歌曲其實就是一個失戀的人重複的唱著關於哭泣這回事,很簡單,很cliche的英文歌詞,卻有著莫名的感染力。"Philippine"則美到讓人落淚,有阿飛正傳的味道,幾個和弦的轉承更是搔到內心脆弱的癢處,以一種平和又拉鋸的姿態觸動著你,每聽一次都要低迴不已。

另外幾首像"Chante Nix"、"The Other Side"就是四個男人在那邊發出一些怪聲音,也不像人聲實驗,就是說著一些不連貫沒有意義的字句,聽起來有點像瘋人院裡三五好友聚會的感覺。也許是我對瘋子有一股獨特的情懷,也因此在聽到這些稀奇古怪的人聲及音響時,無可名狀的投入到其中。其他幾首較為實驗性的jam也十分合我的脾胃。"Alors"中Ted Milton的Sox則另有一股悱惻難眠的韻味。

基本上這不是一張有什麼突破,多驚世駭俗多偉大的專輯,但總是很奇怪的讓我邊聽邊想起小時候的夜晚,摻雜一種陳舊的氣氛卻又有著家的安全感,配上一開始覺得很難看的封面,反而有一種退回到原初的溫馨。我想我一直是以很偏門的角度在欣賞這張專輯。

J. F.Pauvros 與河端一的現場

看看網路上關於Jean-François Pauvros 的資料,中文實在少之又少,英文資訊也不多,只大概窺看出他在法國的前衛吉它噪音系譜裡打滾,然後也把玩過不少比較流行通俗的曲子。曾經跟灰野敬二、河端一等日本前衛噪音界名人合作,也與紐約前衛掛有一些交集,包括Elliot Sharp、Rhys Chatam...。專輯中另外三位合作的樂手也是各有來頭的人物啊,像Arto Lindsay是著名的No Wave大團 DNA的吉他手,這張1985年發行時DNA已解散三年,Lindsay後來就慢慢偏向南美風情的吉他世界去了。Ted Milton是前新浪潮樂隊Blurt的靈魂人物,以Sox/Vocal發聲的有趣音樂家。

總之呢,也許因為都是法文,所以無法太熟,也就不想太認識,反而得到一種距離感,足以讓我繼續曲解他的音樂,繼續沉浸在幻夢的假象裡。

乘著失意去流浪:再寫Nick Cave 新專輯


專輯宣傳短片 最終篇 Can You feel the Spirit,看看老男人的笑點



三月初深夜朦朧的地下室唱片行,乍見”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的新專輯,著實令人高興。雖然對於博大精深的Nick Cave,並不能說真的十分了解,但他那一貫深沉黑暗的歌詞與充滿驚奇的音樂力道,卻讓人不得不喜歡他。當你在一堆五彩繽紛的唱片中發現這張Nick Cave跨過與Bad Seeds合作的第十四個年頭所推出暌違四年的第十四張專輯,呼!怎能不讓人興奮!

Short Story

我想還是稍微先聊聊關於這個樂隊的二三事吧。說起”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這個響亮的名頭,馬上讓人聯想到Nick Cave深沉乾厚的歌喉,一闋又一闋哥德式(Gothic)的血腥、死亡、絕望、哀慟,同時亦美麗動人的歌曲。其歌詞多取材自聖經及一些神怪故事,或許有些人對他並不熟悉,但大多數喜愛搖滾樂的歌迷,不會錯過與這位歌德王子認識的機會。


Nick Cave來自澳洲一個信仰英國國教的保守家庭,儘管如此,他卻菸酒吸毒性騷擾樣樣來,但同時也是個文思泉湧,細膩敏感的少年。他與朋友組成一個樂隊” Boys Next Door (鄰家男孩)”,當時他們同時受到英國龐客樂(Post Punk)及美國草根藍調所影響,再揉合他們對於生命的質疑與憤怒,呈現出一股新的音樂氣息。在這個時期的樂隊成員中即已臥虎藏龍,包括長期與Nick Cave合作的音樂奇葩Mick Harvey、後來另組傳奇樂隊” These Immortal Souls” 的詭奇天才吉他手Rowland S. Howard,還有詞意深邃同時也是Nick Cave謬思女神的Anita Lane


1980年,他們舉團牽至英國發展,接著重組為後龐客音景中十分重要的一支樂隊” The Birthday Party”,期間樂團團員來來去去,在歷經動盪混亂的3年倫敦生活後,他在柏林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包括後來與他長期合作的吉他手,來自工業噪音名團” Einstürzende Neubauten (新建築倒塌)” 的靈魂人物Blixa Bargeld。接著,在風格特異的貝斯手Barry Adamson加入後,於1984年組成了”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時至今日,期間雖歷經團員更替,壞種子始終是世界上最好的搖滾樂團之一,每個樂手都有傑出的個人風格,卻又與Nick Cave的哥德情懷搭配的絲絲入扣,從龐客、No Wave、民謠、福音到藍調,皆能以一貫的暗黑風格整合起來,可說是當今兼具原創性與技巧的頂級樂隊。


這中間值得一提的是,Nick cave的澳洲同鄉,著名後搖滾(Post Rock)樂隊”The Dirty Three”的重要人物,小提琴手Warren Ellis`96年大賣的專輯Murder Ballads中加入合作的行列,替樂隊增加更多音色上的可能性,而他原屬的” Dirty Three” 亦曾多次來台表演,在本地也頗具知名度。而那張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的Murder Ballads中最紅的一首歌,莫過於與凱莉米洛(Kylie Minogue)合唱的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優美朦朧琅琅上口的三拍子節奏,在當年排行榜上有不錯的成績(澳洲2、英國11)


New Album

Nick Cave至今出道超過30年,演過電影,出過小說,也已結過兩次婚,生了三個孩子,進入人生後半階段的他,在去年50歲以”Grinderman”名義發行同名專輯,有許多人都猜測他是否要結束the Bad Seeds的計畫,但在今年初春,緊鑼密鼓推出這張與老搭檔的新作Dig, Lazarus, Dig!!! ,則讓眾人鬆了口氣之餘又頗感驚喜,甫推出便衝上英國排行榜第四名,成績更勝96年的Murder Ballads


另外,此張專輯的宣傳也更為大膽幽默,一連串拍攝七支戲謔式的惡搞黑白短片,由Nick Cave演出靈媒的角色,玩弄各式戲法唬嚨團員扮演的無知民眾,令人捧腹,而Mute亦將系列短片置放於Youtube上供人觀看,有興趣者可以打關鍵字搜尋!


而在整體音樂風格上,比起以往更偏向美式搖滾些(與去年的Grinderman有點類似),加重貝斯的聲線及搖滾的節奏,其一貫的頹廢哥德氣息雖因此打了點折扣,然取而代之以較為世故的老練姿態,仍使本作具有一定的聆聽度。專輯曲目編排流暢,每首作品之間亦達到互相協調的平衡感,整體性十足,老當益壯的搖滾力道不輸Iggy Pop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的製作部分,Nick Cave 請來上一張佳評如潮的雙CD大碟《 Abattoir Blues / The Lyre of Orpheus(憂傷屠宰場 / 奧菲士的豎琴)錄音師,同時也是知名製作人Nick Launay 共同製作混音。此君可說是Post Punk的重要幕後推手,曾經在Martin Hanett(英國後龐客樂風的金牌製作人)製作Buzzcocks擔任助理製作。從早期Kate BushTalking HeadsSilver Chair及至近期的Arcade Fire等另翼搖滾大團都有合作經驗。事實上,Nick Cave早在The Birthday Party時期就曾與他有過接觸(Blast Off From The Junkyard LP)。而的確,整張專輯的錄音及製作多少有前作的影子,但那又如何,好聽就好!

Songs Review

開場第一首歌,也是專輯同名曲《Dig, Lazaurs, Dig !!!》,以明快的節奏及強烈的吉他揭開充滿活力的序幕,配上Nick Cave招牌說唱式歌詞,還是很有韻味。拉撒路( Lazarus )便是聖經中耶穌顯現神績使其死而復生的人(約翰福音111-45)Nick Cave在這裡延續建構了拉撒路復活之後的可能,並將他置放在70年代的紐約,重度荒亂一世,並且仍無奈的終歸一死。


此曲中除了拉撒路的主題,Nick更將偉大的魔術師逃脫師胡迪尼 ( Harry Houdini, 18741926 ) 給牽扯進來,因為他曾經揭穿許多號稱可與死人打交道的靈媒伎倆(只要看過日劇《圈套》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吧!),而在這裡胡迪尼便與拉撒路的復活添上一層微妙的連結。然而更妙的是,曲中用來指涉拉撒路的主角Larry最近幫胡迪尼寫傳記的Larry Sloman同名( 專輯歌詞本中已註明此曲是「For Larry Sloman」),這位老兄對於胡迪尼的離奇死亡提出新的見解,認為其可能是因揭發通靈者做假,招致怨恨被下毒致死,而非以往咸認在私下表演魔術時腹部遭突襲至感染腹膜炎身亡。


專輯其他歌曲亦多采多姿,《Today's Lesson》中講到有關夢與睡魔的故事,顛覆安徒生童話中那個愛護小孩的睡魔―Mr. Sandman的形象,延續Lazaurs復活後一生悲劇的主題,這種騙騙小孩的美夢在長大接觸了現實社會後,是否成為殘酷的反射?《Moonland》敘述一個茫然跟著其他車輛的失意者,醞釀出一種詭譎荒蕪的落寞感,簡潔而深刻!


Albert Goes West》則玩起復古的華麗搖滾(Glam Rock),但總覺得有點了無新意,是個人比較不喜歡的一首。We Call Upon The Author》中,Nick Cave狂亂的質疑一切,卻又真實有力,是整張專輯中最具侵略性的一首歌; Hold On To Yourself 》中Warren Ellis叫人如痴如醉的提琴聲,引領我們偷窺一個苦悶者幻境般的漫漫長夜,迷濛有如一千零一夜的神秘面紗。


Jesus of the Moon 》則是在專輯側標上宣示「堪稱全碟最美麗動人的一刻」,基本上我沒有異議,這首宛如公路愛情電影的曲子,把愛情的傷痛及失意刻畫的令人心碎。專輯最後結束在輕快流暢的《More News From Nowhere》,或多或少給予聽者一種圓滿的平衡感,長達七分鐘一再重複迴旋的曲式,應該是想營造一種Keep Running的延續感,也讓人開始期待他的下一張專輯了。


要聽懂Nick Cave的歌有一定難度,除了對諸多西方典故有所了解,也需要文學性的想像力,聽完整張專輯雖然還有許多難以捉摸的地方,卻也是一趟令人驚喜的閱讀旅程。更何況,在大部分情況下,即使單就音樂的部份聆聽,亦能受到其中強烈張力的拉扯,產生共鳴與狂喜,我想這就是好的音樂吧!